——保康县探索文化小康示范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王光辉 严俊杰 黄金晶 通讯员杨邹 实习生袁霄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二者缺其一,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文化的支撑,纵然腰包再鼓,也难以获得生活的自信。
把“富脑袋”和“富口袋”同步推进,才能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轮驱动。
今年以来,保康大胆创新,充分挖掘和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和乡村文化,积极探索“试点引路、示范带动、齐头并进”的新模式,成为文化小康建设路上的一大亮色。
七个一,夯实文化小康的硬件基础
土戏台、残破不堪的篮球架……过去的保康县马良镇双坪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十多年发展,以核桃种植为产业的双坪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但文化生活依然单调,除了聊天跑步,就剩下打麻将。“想组个广场舞队,找不到人。”59岁的张运秀酷爱广场舞,却只能步行3公里,到马良镇上过过瘾。“经济发展太快,思想水平还没跟上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泽发现,富起来的村民反而变得寸土必争、唯利是图。
今年6月,一场“思想武装头脑”的革命在保康悄然兴起,文化小康工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了居民们的生活。
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座简易戏台、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在保康,村级组织作为文化小康建设的前沿阵地,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已经与“七个一”工程无缝对接。
标准化的戏台搭起来,塑胶篮球场建起来,知识长廊、文化活动室相继建成……双坪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选择:和其他村组织篮球对抗赛,村民们的书法在村文化活动室展出……“我们村也有了一支40多人的广场舞队伍。”张运秀再也不用去马良镇上跳舞了,每天晚上7点,村里的广场就聚满了广场舞爱好者。
在保康,257个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七个一”标准。而根据保康县“文化小康”相关文件,该县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设施分别将于2017年、2018年底之前建成投用。
一系列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阵地。
开展“荆山楷模”评选,保康在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和村镇普遍设立楷模人物实体榜,为凡人善举“树榜立传”。
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活动,从基层海选产生的30名宣讲员,在11个乡镇、257个村巡回演讲。
独臂教师乔永斌坚守条件艰苦的莫家垭教学点33年,地税干部肖运玲10年资助10名贫困女学生……这些普通人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到宣讲台前,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故事,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共奔小康的精气神。
十星级创建,支撑文化小康的软件体系
王昌珍觉得很没面子。
在保康县地税局举办的“十星级创建”活动中,她负责的规划财务局和党支部分别只得了九颗星。“平日里工作那么认真,我觉得我们应该得十颗星。”王昌珍找到局领导,发现部门的“社会服务星”和支部“创新星”没得到。
经过反思,王昌珍发现他们的主要工作在机关内部,在走访纳税人、工作创新服务等方面确实做得不足。现在,王昌珍正和同事们商量解决方案,争取下个季度夺回“十颗星”。
作为“文化小康”建设的一部分,保康将“十星级”文明创建,与党的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发挥出“十星促多星”的示范带动效应。
保康医疗系统开展“十星级”医疗单位、“十星级”医生等评选创建工作,加入“小山医疗服务团队”服务深山农民,骨干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挂职工作经验等都成为评选的“硬杠杠”。
今年3月,歇马镇官斗村村民袁显春因患食道癌住院,住院近4个月花费 33100.89元,她只自付了3232.39元。结合“十星级”创建,保康医疗系统开展“三提三免三兜底政策”,不断提高贫困对象的住院报销比例、新农合大病保险收益率和门诊重症病种的报销范围,免除贫困群众、五保、计划生育失独残独对象住院合规费用,对参合群众年自付1.2万元以上住院费用由政府兜底100%报销、自付1.2万以下合规费用由政府报销90%,贫困对象门诊慢病治疗费用等由政府兜底100%报销。“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率下降了三分之二。”保康县医改办主任周国保说,“十星级”文明创建让医疗系统风气正了,让群众看病心气顺了。
8月5日,保康县文化馆大厅内非常热闹。县文化馆馆长罗琼和5名文化小康志愿服务者,正在为50多名群众演员指导排练。
结合“十星级”创建,保康文体部门大力开展惠民工程,每年为每个村送一台戏,每月给每个村送一场电影。高质量的电影和精彩的舞台节目,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幼儿园开展“起点阅读”,中小学生开展“朝读经典”……保康教育系统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学校、“十星级”文明学生等创建活动,向外打造荆楚文化校园、园林校园等“一校一品”,向内深挖优秀文化涵养和核心价值观。
改造一亩高产茶园补贴500元,新建一亩茶园补贴2000元,养殖母猪补贴1000元,养殖生猪补贴500元……保康农业部门整合资金8500余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创建了8个产业示范点。“今年10月,我们还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康县农业局办公室负责人徐会勇介绍说,届时,将有500余位农民兄弟走进课堂,学习茶叶、食用菌等科学种植方法,以及农家乐、家庭农场等发展方式。
三级示范,凝聚文化小康的强大合力
8月5日,在马桥镇中坪村,向显汉忙碌不已。他不仅要照顾自己淘宝店的生意,还要帮邻里乡亲销售土特产,代购一些商品。向显汉的淘宝店销售香菇、木耳、葛粉、臭酱豆、炸胡椒等土特产,日销售额最高达到5万元。
在马桥镇中坪村,襄阳淘宝商学院资深讲师到村授课后,激发了村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热情。如今,和向显汉一样,该村已有5户农民注册电商。此外,村里还成立农业合作社3家,辐射带动农户900余户,开启了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我们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文明时代。”该村党委书记黄森林介绍说,村里网络普及率达到100%,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65%,40%的村民能够独立上网,进行网上开店、购物和学习。
黄森林告诉记者,他们正按照《保康县文化小康示范村(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单位建设标准》,整合各方力量创建“文化小康示范村”,带动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据了解,“文化小康三类示范”分为:文化小康示范单位,覆盖县直108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文化小康示范乡镇,覆盖全县11个乡镇;文化小康示范村(社区),覆盖全县257个村和19个社区。“全县所有的扶贫工作队在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还要帮助村镇完成‘文化小康’的创建工作。”保康县精神扶贫文化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保康,以“三级示范”创建为抓手,全县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实现“文化小康”贡献力量。
歇马镇将投入500万元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中,文化站、老年大学的投入费用达到30万元,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从去年的60元增加到110元左右。
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互联网进村入户率达到50%。以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保康财政部门建立动态调整财政投入机制,使公共文化财政年平均投入逐步达到4300万元以上,保障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保康县文体新局牵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将达到100%,直播卫星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和15套电视节目。
文化消费券、文惠卡等制度全面推开,保康将促进假日经济、休闲文化等节庆活动蓬勃发展,文化服务水平争取进入全省县域第一方阵。
围绕特色文化,保康还加强对楚文化研究和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合理规划和氏璧文化产业园等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逐步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作者: 编辑:袁筱)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