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外迁,总部留驻,武汉硚口老企业改造趟出新路——
古田飞出一群“不死鸟”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卢平川、汪洋)一批建立于50年前的传统制造企业,在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中,没有“关门、清算、走人”,而是破茧成蝶,转型升级,越活越好。武汉硚口古田工业区的这一奇迹,被称为“古田现象”,受到国家发改委等高度肯定。
硚口区经信委昨日公布,古田工业区搬迁改造的101户企业中,有51家焕发生机。其中,远大医药公司年利税超过4亿元,武汉第二电线电缆公司(简称武汉二线)年利税达1.8亿元,10多家公司跃升全省行业龙头。
古田工业区面积5.8平方公里,是华中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诞生在这里。高峰时期,这里曾有220家工业企业。经过本世纪初的改制,剩有百余家,其中99家为化工企业,大多装备落后、效益低下。由于安全和污染问题突出,2008年,武汉市决定对其实施整体搬迁。
硚口区没有“一搬了之”。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的30家小化工企业,就地关停淘汰;对有一定前途的20家中小企业,引导到其他工业区集聚发展;对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则支持其留驻总部,只将生产环节外迁异地、改造升级。
搬迁历时近8年,目前基本完成。远大医药、武汉二线、航天电工、力诺双虎等企业留驻总部,并新建营销和研发中心,带动100多家工业服务企业在硚口集聚。利用腾退的空间,硚口引进店联网、酒仙网等电商企业200多家。今年1月至9月,硚口财政收入增长26%,增幅名列武汉各城区第二。
硚口区原经贸委主任叶和平分析,“古田现象”之所以出现,原因有三:
——搬迁之前和搬迁过程中,一批企业彻底改制,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积累了良好的经营团队和产品,具有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土地级差地租,这些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有能力异地建厂房、购设备、引进新技术;
——地方政府提供良好服务,为企业平稳过渡、持续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粟认为,武汉“一五”至“三五”时期建立的工业企业,大多数已经凋零。古田这批“不死鸟”能够焕发生机,堪称创举。“从全省、全国范围来看,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腾笼换鸟,但引进‘新鸟’,‘老鸟’怎么办?‘古田现象’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趟出了一条新路。”
(作者:李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