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范锐平同志在中共襄阳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3-15 12:13:28来源:SRC-13

  范 锐 平 同 志

  在中共襄阳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

  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月9日)

  同志们:

  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做好今年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解放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指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都没有出路”。领导体制调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胆改革开放,持续创新创造,“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果。站在更高发展起点上,全面贯彻十八大的新部署,抢抓湖北“黄金十年”新机遇,把襄阳发展事业推向新境界,必须既坚持发展已有的解放思想的好经验、好做法,又按照中央、省委的新要求,全面、深入、持续地解放思想,实践、发展和丰富十个方面重要的思想、理念,用于指导工作:

  第一,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是后发城市实现跨越赶超、高端发展重要的方法论。就是要自觉地在实践中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方法、要求融入城市的规划、政府的政策和工作的措施;主动地推进由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的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积极与先发城市和先进地区对标,用市场规则、企业需求和国际惯例改造运行机制、服务流程和管理方法;坚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事业观和功成不必在任内的胸怀,凝神静气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性、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坚持以综合成本、社会总成本、历史总成本为考量,在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布局、生态修复保护、人文社会建设等领域,“截弯取直”,一步到位;坚持以民生GDP、绿色GDP、幸福GDP为标准,检验经济建设的成效和社会建设的业绩。

  第二,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已经成为共识和准则。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三个三分之一的现实目标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显得尤为紧迫。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发生变化的时候,改革的着力点要放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市民创造性上;要放在以国际惯例和市场主体需求重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流程上;要放在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进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财政性资金分配使用上。扩大开放的要义是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平台凝聚共识、集聚资源、经营市场、使用人才。地处内陆腹地,置身大开发区域,加快开放时不我待。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必须通过真开放、敢开放、会开放、全开放,要发展空间,要生产要素,要管理经验,要人才技术。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向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告别的过程,就是聚资引才、探索新路、催生新动力、实现新发展的过程。

  第三,规划是一笔管长远的资产。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和安排,是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统一。世界上所有那些名都大邑都是规划出来的,凝结了管理者和规划大师的胸怀和智慧。用规划指导发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可以使各项工作都能始终围绕战略目标前进,避免犯方向性错误、走历史的弯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科学规划就是一笔管长远的资产,用好盘活这笔资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的襄阳,战略目标重新定义,科学路径已经厘清,推动发展转型,实现城市蝶变,关键是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态度、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推动规划落实,真正做到“一部科学规划,百年持续建设”。

  第四,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区域竞争主要比的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产业第一”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强调的是对产业发展生成、调整、转型、升级的关注度;强调的是企业家合作共赢、企业协作共进的导向。“企业家老大”,是“重商崇企”的生动诠释,是“以创造财富论英雄”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是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视企业家为最珍贵、最稀缺的人力资源,凸显企业家在弘扬城市商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引领者、缔造者地位。回望襄阳历史,一个传承千年的商业之都,理应是产业发展、企业家成长的沃土和福地,营造最宽松、最适宜、最公正的社会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创新创业创富,让广大市民和企业家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第五,让创业成为政风民俗。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源于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变革、全民创业激情的点燃。经济活跃、发展较快的城市往往是创业氛围浓郁的城市。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富民强市的梦想和目标,必须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创业致富,让创业成为最时尚的政风民俗。就是要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不思进取心态;就是要营造没有“玻璃门”、“弹簧门”、“有色门”的政策普惠环境;就是要形成“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的良好服务态度。让创业者、企业家心无旁骛、有为有位。要全力建设国家创业型城市,着力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创业环境最好的城市,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变成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变成“新襄阳人”。

  第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一个城市对待失败的态度,可以读懂这个城市的过去;从一个城市对待创新的态度,可以读懂这个城市的未来。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创新的人。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肯走路的人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不敢走路的人永远欣赏不到远方的风景。一个能够包容失败的城市才会有创新创业活动根植的土壤。群众是创新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也是创新的受益者和支持者。党委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倡导和营造“可以宽容失败,但不可以宽容不创新”的人文环境,既要及时给善于创新的成功者献上鲜花祝贺,也要给勇于创新的失败者掌声鼓励。以创造鼓励持续创新的“宽容”氛围,催生更多的“第一个吃螃蟹”之举,使襄阳成为一个激情燃烧、崇尚创新的智慧之城。

  第七,在全国选干部、在全球引人才。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事以才兴,功以才成。干部是决定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少数”,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驱动力。一座城市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取决于它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展示求贤重才的最大诚意;取决于它能否以开放的胸怀面向全国选干部、面向全球引人才。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共同缔造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八方之智、聚八方之力、纳八方之才。襄阳要构建中部地区的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必须引天下英才为襄阳所用,聚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将借外脑、引外才与就地育“才”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谱写“古襄阳,英雄荟萃;新襄阳,英才汇聚”的盛世华章。

  第八,文化立市。坚持文化立市是对襄阳历史的尊重和襄阳文化的自信。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内涵、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靠文化来立世和扬名的。文化立市的“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之“市”,现代文明城市之“市”,都市之美之“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之“市”。既凸显历史文化厚重的“特色”,又强调现代文明发达的特征。没有继承就不能延续,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主人。文化的功用在于教化力、融合力、渗透力、影响力,既可以化人,亦可以化物,进而化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在城市的各个层面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新的目标,城市发展的成败必须依靠具有先进内涵的创新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创业文化、法治文化等影响和浸润,以改造政府的理念,匡正社会的风俗,激荡向上的风尚,培养文明的素质,让复兴襄阳的梦想更加坚实。

  第九,法治是和谐稳定的基石。自古以来,法治与文明相伴随行。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法治的变化与发展。《韩非子·有度》中写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和谐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治更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依法行政、依规办事成为一种执政风尚时,和谐稳定才有坚实保障,市民和投资者才会有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和现实生活的安全感。襄阳建设法治城市、弘扬法治文化,把执政和行政、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就是要让法治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普遍遵循,让公平正义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价值准则,让全体公民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常态。

  第十,空谈误国,实干兴市。成功源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纸上谈兵”、“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事业是干出来的,干部是干出来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时代呼唤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行动者。实干就是要传承“两个务必”的奋斗精神,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成,把难事办妥。“竞进”发展,时不我待。快一步,步步先;慢一步,步步后。惟有实干,方能兴市。只有各级党员干部切实把工作干在实处,让发展走在前列,“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才会步履坚实、一气呵成,复兴襄阳的壮阔历程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行进到一个更高、更新、更美的境界。

  二、关于稳中求进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从主要靠传统的生产要素支撑,转向关键靠创新制度支撑的新趋势;从主要由出口导向和工业化拉动,转向以扩大内需和加快城镇化为核心引擎的新战略;从主要以先天的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决定发展水平,转向发展环境决定竞争力、创新优势主宰话语权的新形势。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省委、省政府“竞进提质”的总要求,必须做到三个依靠。

  (一)靠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速度”等等,主要是由要素“红利”支撑的。时至今日,传统的要素红利普遍减弱。研究数据表明,最近10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近4倍。土地要素趋紧,税收优惠和零地价都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已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红利转向制度创新红利。区域竞争的“杀手锏”是制度创新,谁在制度创新上见识早、行动快、有作为,谁就能赢得更多的主动、更大的空间、更快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在问题普遍存在的领域、反复出现的环节上,创新制度,解决问题,突破瓶颈,推进发展;坚持标杆导向,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找标杆、学榜样,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制度规范;坚持需求导向,问政、问计、问需于民,按照市场主体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愿望,废弃过时的规章,创新发展制度;坚持实践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各地各单位创造的鲜活经验,及时归纳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快建立便民、利企、制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引资、引技、引才的要素聚集机制,构建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充分利用“一主两副”战略的政策和体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项改革创新试点,争取更多资源,创造更好示范,再造竞争优势。

  (二)靠营商环境。从世界大市场的角度考量,战略投资者的布局选择主要是区位条件和营商环境。因此,必须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是善用特许资源经营权。襄阳直接与市场主体相关联的特许资源,有资源开发利用、政府特许经营、企业资质执照等,目前市场主体对特许经营权的使用,对社会的贡献太小,与潜在的经济价值相距甚远。如矿产有70多种,大多是粗放开发、低效利用,以原矿直接进入市场,没有就地深加工形成产业;政府特许经营的石油、天然气、水资源、交通资源等实物资源和市政经营、特种产品销售、线路经营权,大部分掌握在部门和个体经营者手中,层次较低,规模较小,效益较差;企业特许资质大约有10多大类130多项,基本没有成为招商引资和重组兼并的战略资源。在汽车行业,有4个专用车目录特许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011年的产值仅为42.5亿元,占全市汽车产业产值3.2%,严重浪费了特许资源。要大胆改革创新,将政府的特许资源推向产权市场,采取招投标、公开竞价、拍卖等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提高特许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切实把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要改善配套环境、提高配套能力。全市有15家开发区,但主要是以行政区域和层级设立,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产业的横向集聚和纵向配套,关联度低,配套力弱,竞争无优势,发展缺特色。以龙头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为例,东风股份等4家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商1030多家,落户的只有88家,占全部配套商的8.5%。而且基本是汽车零部件产品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加工锻造产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乘用车配套产品数量和产值规模都极为有限。必须大力度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按照组织生产同类同质产品的中小企业“扎堆”的横向集聚,通过上、中、下游企业或产业之间的链式合作的纵向集聚,整机加零部件的垂直整合一体化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生产生活服务业协同,以提高招商引资的联动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三是降低商务成本。商务成本高低,决定要素资源流向。襄阳的物流成本指数为17.8%,分别高于洛阳、宜昌1.1个、1.5个百分点。除用水价格外,襄阳在用电、用气等企业的直接成本方面,均高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省会城市。商业用气每立方米3.15元,是武汉的1.85倍,分别高于重庆、郑州、西安、洛阳0.55元、0.75元、1.15元、0.07元;一般工商业用电每度0.94元,比重庆高0.14元,比郑州高0.19元、比西安高0.15元。企业高峰用电设定时长达6小时,占1/4,价格达1.04元左右。高峰用电设定时长和价格也高于除武汉外的其他三省会城市。这必然会降低襄阳对投资者的吸附能力,影响加快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重整要素市场,对标四个中心城市,把与市场主体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商务成本降下来,提升产业系统配套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密集度和可得性,增强人力资源成本稳定性,形成稳定可及的商务成本竞争体系。

  (三)靠“经济人”发育。“经济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力量,是襄阳最稀缺的资源。2012年,襄阳“经济人”总量增长迅猛。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近7万户,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但横向来看,仍然有很大差距。从每千人拥有私营企业来看,襄阳为4户/千人,远远低于湖北平均水平5.8户/千人和全国平均水平7.7户/千人。从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看,襄阳户均注册资本为122万元,仅为湖北平均水平240万元的一半,为全国平均水平278万元的43%。从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强度来看,襄阳每平方公里民营主体注册资本为137.1万元,占湖北平均水平428.5万元的32%,占全国平均水平296.7万元的46%。“经济人”是实现求“进”的核心。要以优惠政策催生“经济人”。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培育更多的创业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批企业家。要以要素资源激活“经济人”。制定专门吸引大学生入襄就业和创业的特殊政策,吸引在外襄阳人回归创业的鼓励政策,给以平台,匹配资源,大力度推动“新襄阳人”工程。要以创新驱动强壮“经济人”。坚持以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引导“经济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

  (四)靠城镇化引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特别强调城镇化,原因在于城镇化能够创造需求、激发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十二五”末,襄阳市将达到200万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规模,城市人口净增50万以上。由此,襄阳市区将会直接产生2500亿的投资,再加各个县(市)区全面铺开的新城新区建设,将带动建材、家装、运输、建筑、交通、教育、卫生等产业形成数以万亿计的经济拉动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求“进”的根本。新型城镇化之“新”,是指理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新型城镇化之“型”是指转型,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城镇扩张与农业人口市民化相结合,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由“乡”到“城”的转变;坚持城乡统筹,以特色镇和农村新社区为重点,改革体制、完善政策、整合资源,稳妥推进,缩小城乡差别,均衡公共服务,扩展就业门路,持续增加收入,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三、关于新风正气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字当头转作风,身体力行作表率,海内外媒体好评如潮,人民群众热切拥护。我们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紧密结合襄阳实际,倡导并力行以“四种风气”、“三个敢于”为主要内容的新风正气。

  一要大兴学习提能之风。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始终保持敏锐的感知,对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始终充满求知的渴望,把自己封闭于已有的、习惯的世界,落伍是必然的。面对新时代的巨大变化,谋发展、搞建设如果仅凭热忱和经验,已经远远不够。有时甚至会是热情越高,破坏性越大。只有境界与视野、认知与判断、思维与能力和时代同步,所有的作为才能是有效作为,所干的工作才能是有益工作,所求的发展才能是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广大干部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常怀本领恐慌,常思能力不足,以学求知、以学增识、以学提能。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全面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和科学化水平。

  二要大兴克难求进之风。克难求进,就是要化压力为动力,以挑战为倒逼,化危机为机遇。“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开创性事业,应对经济下行实现逆势而进,必须要有股跃马冲锋的锐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弯道超越强者先。克难求进是一种境界,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定信心,科学判断,理性分析,沉着应对。克难求进是一种智慧,要更加注重凝聚社会共识,更加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更加注重创新创造。克难求进是一种担当,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在解决困难与化解矛盾中推进事业发展,在沧海横流中显出党员干部的英雄本色。

  三要大兴雷厉风行之风。30年前,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抢抓“黄金十年”机遇,需要果敢决断的能力和决心,需要狠抓落实的十足干劲。2013年是各项工作的落实年,落实工作贵在行动,重在快、实、严。对于认准了的事、定下来的事,立马就办,争取时间,抢速度、保进度,把压力朝前移,把空间往后留;在具体工作上突出“实”,脚踏实地,务实落实,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力行”的示范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奖罚分明上突出“严”,严肃纪律,治庸问责,切实提高干部的执行力。

  四要大兴亲民便民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取代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首先要做到亲民便民,只有做到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才会结成真感情。各级干部都要当群众的“贴心人”,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强化群众观点,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要自觉参与“三万”活动,弃“官气”、接地气、聚民气,把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要当群众的“代言人”,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使各项决策既体现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当群众的“服务员”,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强化造福于民的执政追求,既要全力以赴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要注重在政策落实、工作细节上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宁可干部多跑腿,不让群众多受累,通过提升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既要坚持树新风、转作风,又要做到正党风、养正气。

  一是敢于坚守原则。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首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政治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把坚守原则体现到正心、正言、正行上。要行不离德,行不离公,行不离规;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原则至上,一切按制度办事、按规则办事,对歪风邪气敢于挺身而出,作坚决的斗争。必须把坚守原则体现在尊重规律上。“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战略目标关系长远的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要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凝神聚力,平心静气,以科学、精细、有序的态度持续推进各项规划落实。要坚持标准,不能为了追求任内政绩而降低执行标准和工作要求,要有不求一日之功、不贪一时之名的境界,咬得紧牙关,顶得住压力,在高速度中坚守高标准。

  二是敢于担当责任。一个没有担当的人,是难以成就事业的。干部的责任,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为官避事平生耻”,必须把担当负责作为一种人生价值、能力标准。要主动担责,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做有心、用心、尽心之人,真正做到敬业、勤业、精业。要碰“硬”担“难”,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动真碰硬。要有兜底的气概,为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兜底,为解决群众的困难兜底,为敢作敢为、忘我工作的干部兜底,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勇往直前当好坚强的后盾。

  三是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十八大新修改的《党章》强调:“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修正错误,永远前行,就是因为坚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净化党的肌体。每位共产党员都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善于批评别人。要弄清“得罪人”与“得人心”间的关系,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抱着怕得罪人的“好人主义”思想,那么这支队伍就会逐渐失去战斗力,甚至失去民心。严肃认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矛盾、改进工作,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不断增强。作为一名干部既要时刻做到自省,善于展开自查,坚持用严于律己的标准评判自身,敢于面对并主动改进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更要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让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成为鞭策共产党人不断进步的有力武器。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擂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鼓,“五个湖北”建设掀起了千帆竞发的新热潮,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在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努力创造出不辜负组织、对得起群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