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范锐平同志在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5-04 12:49:41来源:SRC-13

    范锐平同志

    在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3月3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河谷两地干部齐聚一堂,共商组群发展大计,共谋两地人民福祉,充分体现了两地干部的政治胸怀和远见卓识,充分展示了两地党委、政府带领河谷百万人民携手并肩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坚定信心。

    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是“都市襄阳”城市发展体系的四个板块之一,最早提上议事日程,进展也是最快的。以今天的会议为标志,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幕已经拉开。开工没有回头箭。今后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矛盾和问题,两地干部都要秉持博大的政治胸怀,以更大的胆识和智慧破解难题,推动河谷组群发展健康前行。

    刚才,必雄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就推进河谷组群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市直各个部门和河谷两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主要从认识层面讲三点意见。

    一、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河谷组群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我们来讲,城市组群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从全国全球来看,早有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我们要从两地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河谷组群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从历史渊源看,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地缘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老河口和谷城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两地文化融合渗透,风土民情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密切的经济联系。

    一是两地曾多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老河口古为阴国,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此后,郡、县设置多有变迁。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老河口被封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谷城)三县,郡治设于酂城。”唐朝初期,“改阴城县为阴城镇,入谷城县。”明朝洪武十年,光化县并入谷城县。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地行政区划多次调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张集镇曾隶属谷城县,而谷城县的冷集镇、沈湾乡也曾隶属老河口市。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谷本是一家人、应该一家亲。

    二是两地同是秦巴走廊重镇。老河口素有“小汉口”之称。“千里汉江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明清时期,老河口一直是鄂豫陕渝四省货物集散地。抗战时期,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老河口。谷城是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尾梢至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域,域内石花镇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明朝的城关镇,目前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历史上就曾是鄂西北的繁华经贸重镇,秦巴走廊上的重要驿站枢纽。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在谷城薤山建有官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曾在薤山建立红军司令部。建成于抗战期间老河口机场曾是全国五大军用机场之一,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仍作为军用机场使用,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军民结合航空基地。河谷两地在经济、军事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20年代初民国政府修建的老河口至陕西白河的老白公路,在崎岖险峻的秦巴大山间沿汉江边穿行。从抗战前老白公路建成,到六七十年代打通秦巴山区横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再到后来汉十高速通车,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都为河谷两地的经济繁荣、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两地同受汉水文化的滋养。《舆地多览》记载,老河口“犹有先王之遗风。”《汉书》记载,谷城“犹有先王之遗风。”两书记两地,评述用一语。两地共同拥有“七夕”文化,共同传颂着伍子胥、萧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春秋名士伍子胥出生在老河口、谷城都管辖过的区域——沈湾(原光华县富乡村),伍子胥仗剑离楚的故事源于谷城。汉初,萧何被封为酂候,辖谷城、老河口区域,萧何破墓取奇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欧阳修曾在乾德县(老河口境内)任县令,谷城至今保留有欧阳修的《夫子庙碑》等文墨遗迹。老河口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襄阳人的共同骄傲——《黄河大合唱》词作者、革命戏剧家张光年同志,12岁在老河口参加革命,与冼星海合作的《黄河大合唱》,被誉为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朽诗篇和时代壮歌。新世纪以来,两地文化交往日益密切。2011年,谷城还举办了鄂豫文化交流民俗音乐会,谷城、老河口、丹江口、邓州两省四地开展民俗文化交流,体现了河谷两地近同深厚的文化渊源。

    四是两地同处汉十汽车产业带。两地与东风汽车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产业发展均有较大规模,受东风公司辐射带动的汽车产业均是两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谷城是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老河口也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同时,老河口、谷城同为农业大县,山药、花生等沙洲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均颇负盛名。两地产业趋同,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些都为河谷组群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二)从现实条件看,河谷组群发展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但经济区的经济和行政区的经济经常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导致行政区划成为阻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堵看不见的墙。为了破除这种弊端,城市组群发展、城市圈建设成为当前城镇化的必然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和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组群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河谷组群虽然是一个小区域的组群,但是也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湖南龙山县和我省来凤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的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开创了跨市州、跨省域组群发展的成功先例。芜湖和马鞍山跨江联动,实施芜马城市组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将成为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江阴市与其隔江相望的靖江市组群发展,与河谷组群发展极为相似,最终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相比之下,在襄阳这样一个行政区划内,河谷组群发展比上述范例更有优势、更有条件。我们要抛开没有现成经验、没有规律可循的顾虑,坚定不移地推进河谷组群发展。

    (三)从未来发展看,河谷组群发展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河谷两地同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区毗邻地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之后,将对这一区域的环境容量提出更高要求。组群发展的目的是将河谷新城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城市和生态宜居相协调的城市。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河谷共同拥有老河口机场,汉江黄金水道,汉十、老宜等高速公路,襄渝、汉丹、西武三条铁路,还拥有矿产城市、循环经济等一批国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河谷共同拥有汉江、南河等丰富的水资源,荆山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特别是两地都可以沿汉江自上而下开发建设,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沿江生态走廊。比如,谷城子胥新城、河口南部新城都可以沿汉江建设生态宜居地和人文集聚地。河谷两地只要做到优势资源共同利用、公共设施共同建设、城市品牌共同打造,实现节约利用、集聚发展,就能够走出一条以宜业宜居为目标的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之路。总而言之,河谷组群发展有历史渊源,是现实需要,前景更加美好。

    二、河谷组群发展是实现城市形态蝶变、提升城市能级的务实之举

    实施组群发展,近期推动河谷建设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远期联合丹江口实现丹河谷一体化,向1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发展,这是两个阶段的目标。这不是城市与城市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规模扩张,而是城市内涵的提升、外延的拓展、能级的跃进,是一个两个行政区在融合中重生的“凤凰涅槃”过程,既有量变,更有质变。真正实现了如上目标,将会带来很多现有的城市形态所不具有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城市发展形态的蝶变。县级市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建国以后,以区(乡)政府所在地为主体划定的城镇,其城市功能是不完善的。县及县以下的小城市虽然迈进了城市的门槛,但没有摆脱农村经济的形态,在城市发展上还存在着发展思维上的局限性、发展战略上的被动性、发展体制上的制约性。

    所谓发展思维上的局限性,就是宏观思维不大气,始终认为自己是小城市,视野放不开,标准提不高,很难用现代化的标准来谋划城市发展,只局限于用行政区划的观念来谋划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不等于经济区划。一旦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情形就不大相同了。昆山虽然是上海周边的县级市,但是现在很难再判断昆山是大都市还是县级市。因为它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了很多省份,经济形态主要是服务国际化企业。开放式的发展思维使昆山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

    所谓发展战略上的被动性,是由于经济支撑力的局限,城市空间的狭小,拉不开城市发展的框架。一方面,对城市形态的认识有局限性,城市空间布局过于紧凑。大多数城市都是房子连着房子,街道连着街道,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带、没有绿地。另一方面,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和创新实践学习观察不够,城市发展规划缺乏战略远见。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就是先考虑城市100年、50年之后的城市形态,避免现在的城市道路、支撑体系等在10年或者20年以后推倒重来;由大到小,就是着眼于60万城市人口的标准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个前提下做好现有20万城市人口的服务。在城市发展中,不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如果没有“太大了”、“太超前了”的质疑声,等建好后就会有“太小了”、“太没眼光了”的众口一词。目前的老街,道路很窄,又无法拓宽,原因就是当初建设的时候没有战略上的长远考虑。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就是在城市的若干中心区之间,有现代农业和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区,在城市的规划范围内,既有生态用地,也有建设用地,形成生态风光的城市景观。这对我们推进城镇化是极富参考价值的。

    所谓发展体制上的制约性,就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停留在县一级的体制,不管是县还是县级市,都还存在融资平台、市场影响力和资源聚集力的束缚。县城不是按照城市的理念来建设,而以城关镇来管理一个县城,难以承担现代城市管理的职能;县级市往往是两条腿走路,农业农村经济职能比较多,城市建设的压力大。通过组群发展,有利于人口聚集、资源整合和空间优化,加快建设中等以上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一般来讲,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人口的聚集度是成正比的。一个城市人口的聚集度越大,城市功能相对完善,聚集资源的能力就强,服务业发达,现代化水平相对就高。经济学讲规模经营,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都有数量规模盈亏点。这也就是许多现代化服务业大公司、大集团基本不入驻县城的原因。换个角度讲,这也是一般县(市)难以招引大财团、难以引进先进业态的关键所在。从河谷两地的人口状况看,谷城55.6万人,县城只有十来万人;老河口53万人,市区只有二十多万人。两地的市区人口加起来只有三十多万,城市规模有限。组群发展后,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要素资源,节约公共资源、共享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功能,能够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和发展的承载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人才、聚集资源,加速城市扩张,达到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从而实现由农业农村经济形态的传统城市向以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城市转变。城市形态的蝶变也将随之改变城市被外界社会的关注度。作为县(市)可能很难进入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战略布局的视野,组群发展成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给人的就是一种信心,一种市场的容量,给外界社会的印象就是更高层级的产业形态。现在,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已经在省政府层面开始推动。这种格局形成后,丹河谷将成为鄂西北片区参与省际间竞争合作的前哨、前锋。如果只局限于县级的体制平台,就不可能实现这一格局。比如建设子胥新城,谷城的压力很大、目前的实力不及。如果由谷城、老河口、丹江口三地共建,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就能够很快推进。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政治胸怀和发展远见,必须有雄心壮志和宽阔视野。

    第二,有利于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是当之无愧的加速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目睹了伦敦的繁荣后说:“像伦敦这样的城市,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从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之所以连极度痛恨资本主义的恩格斯,都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大城市如此赞赏,是因为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上,大城市包括中等城市发挥了小城市、小城镇根本无法相比的作用。国际多个城市研究机构的统计资料证实,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是以规模发展为特征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比15万左右人口的城市高出40%。中国城市管理协会在比较我国城市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工业产值时发现,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7倍。按此推算,2012年,河谷两地人均生产总值为3.75万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为2400万元。河谷组群发展之后,人均生产总值至少有40%左右的增长空间,可突破5万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可突破1亿元,城市的经济实力将明显提升,发展能级将大幅跃升。从这个角度讲,河谷组群发展是资源的极大节约,是土地产出率的极大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将明显提升,城市能级层次将大幅跨跃。进而,河谷组群发展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创新实践。

    第三,有利于构建襄阳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襄阳中心城市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必须要有若干个中等城市即副中心城市作支撑,单靠襄阳中心城区“一城独大”,难以成为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也难以承担全省六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重任。打造河谷组群、枣阳副中心城市、襄宜南一体化和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四个板块,就是在襄阳市域范围形成一元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从省级战略看,在鄂西北地区凝聚支撑跨越发展要素的城市是襄阳,处于前哨地位、发挥先锋作用的,则是未来的丹河谷组群。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就是要使河谷新城代表襄阳在市域外发挥辐射作用,代表襄阳与十堰、南阳、安康、商洛三省四地形成合作竞进的区域发展格局,真正担当襄阳西北部重要门户的应有使命,把丹河谷组群打造成为全国县域经济领先城市、中西结合部合作共赢示范区。依此来看,代表湖北参与省级间的区域合作中,能把湖北的水平代表到何种程度,关键看襄阳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水平,关键看丹河谷组群发展的水平。支撑河谷组群发展,就是支撑襄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就是呼应中部崛起战略。

    在上世纪80年代,老河口、随州、鄂州、荆门被称为湖北的“四大名镇”,目前其他三个城市都已成地级市。我们坚信,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重大铁路项目的支撑,联合丹河谷组群发展,重现曾经辉煌的时日一定不远了,河谷组合式市域副中心城市,一定能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一极,一定能以发展动力的乘数效应换来发展目标的倍增效果。

    三、河谷组群发展需要河谷两地同心共建、市县两级聚力推动

    河谷组群发展已经制定了规划、出台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关键要加快落实。李克强总理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今天的会议开始,河谷组群发展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项重大工程,要真正形成同心同力、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用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断把河谷组群发展推向新境界。

    (一)不断解放思想,做到思想同心、行动同步。思想认识到位是组群发展的基础。河谷两地的干部要充分认清组群发展的战略意义,不能貌合神离,不能各吹各的号,更不能各打各的“小九九”,而要胸怀全局,放开视野,立足长远,真正做到同心同力。两地都要坚定不移地相向而行,否则将会背道而驰。要打破县一级行政体制的思维惯性,树立大城市的胸怀,在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认识和推进河谷组群发展。要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的利益格局,摒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合作共赢的意识。要强力宣传造势,充分发动群众,高举组群合作发展的旗帜,引领两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河谷组群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以思想同心、行动同步,共同谱写组群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创新体制机制,共建发展平台,实现一体发展。推动河谷组群发展是市级战略,工作主体还是河谷两地。在实践中这项工作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障碍,首先要从行政体制突破,大胆探索在两个行政区划内推动组群发展的新体制,真正做到心同身也同,形成一体发展的格局。要用试验示范的办法,搭建园区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共赢等一体化发展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丹河谷组群发展的政策支持。要抢抓国家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争取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生态水利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以一体化的新体制增创一体发展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市场体系、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进程。

    (三)加大支持力度,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力挺河谷组群发展,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河谷组群发展的意见》,重点就下放行政审批权、用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项目争取、试验示范等,提出了具体可靠的措施,并建立了领导统筹机制、合作会商机制、保障激励机制、部门支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市直部门要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把河谷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发展布局,推动项目建设,多为河谷策划、争取一些共建共享的优势项目。对河谷组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一定要有含金量,一定要体现优先发展的原则。对河谷两地在组群发展中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创造条件,抓好落实。市发改委要协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河谷组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责任,明确河谷两地的职责。河谷汉江大桥、河谷两地的新城新区以及西武铁路湖北段河谷站、蒙西能源大通道河谷发电基地等重大项目,都要拿出时间表、路线图,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以建设的火红场面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以建设的实际成效回应两地群众的热切期盼。

    同志们,河谷组群发展事关两地群众福祉,事关襄阳发展大局。我们一定要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担当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奋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为成就襄阳“中心城市梦”而共同奋斗。